>

青岛葡萄酒文化发掘与保护研讨会举行

发布时间:2017-04-18 浏览量: 18709
发布时间:2017-04-18 浏览量: 18709

4月18日,青岛葡萄酒文化发掘与保护研讨会在四流南路13号青岛葡萄酒厂大酒窖旧址召开。研讨会由山东葡萄与葡萄酒协会、青岛市葡萄酒协会和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。国内葡萄酒行业专家、我市文史专家、品牌建设专家现场考察大酒窖及生产车间旧址,就百年青岛葡萄酒文化发掘、大酒窖等珍贵工业遗产保护、葡萄酒主题文化项目规划设计等进行了交流研讨。



来自山东葡萄与葡萄酒协会、青岛市葡萄酒协会以及青岛市委宣传部、市文广新局、青岛市旅游发展委、青岛市文物局、青岛市档案局,市北区政府、市北区旅游局、市北区文新局、青岛市规划局市北分局等多个部门的专家、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。



青岛葡萄酒始创于1912年,至今已有105年历史,是市直国有企业集团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的旗下品牌。青岛葡萄酒是中国最早的葡萄酒品牌之一,并成功生产出中国第一瓶大香槟、第一瓶威士忌、第一瓶白兰地,是与青岛啤酒、崂山矿泉水等著名品牌齐名的百年老字号之一。新中国成立后,青岛葡萄酒厂一直走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列,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,该厂曾是国内葡萄酒行业的龙头企业,产品畅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,出口美国、意大利、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。青岛白葡萄酒是该厂传统名牌产品,1963年被评为全国“十八大名酒”之一,获金质奖,是中国第一瓶白葡萄酒金质奖获得者。


山东是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祥地和主产区。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、历史最为悠久的葡萄酒品牌之一,青岛葡萄酒浓缩着中国葡萄酒的发展史。青岛葡萄酒生产外迁崂山区后,地下大酒窖、生产设备等珍贵工业遗存得到了妥善保护,青岛葡萄酒厂旧址于2008年列入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

研讨会上,与会专家围绕着城市文化、葡萄酒文化公益项目设计理念、规划方案等建言献策,进行了深入研讨。



相关链接:专家见解
青岛市葡萄酒协会名誉会长,青岛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
马泽:建有自己特色的博物馆
今天专家们谈的比较多的就是青岛葡萄酒文化的发掘与保护。我觉得发掘的内容包括世界历史、中国历史,也包括青岛自身的历史,特别是青岛葡萄酒的人文历史。关于保护,我倾向于保留历史的遗存,修旧如旧。此外,博物馆如果说要承载更大的历史责任,就不要局限于保护青岛葡萄酒厂的这一点点遗存,要想方设法发挥社会的力量,收集社会上的葡萄酒遗存,使博物馆的辐射面更大一些。
关于创新,要从学院上升到研究院,也就是从基础产业一步跨越到可以产生生产力的领域。将来和青大建立研究院,研究新的产业方向,研究新的产品。
青岛葡萄酒博物馆要有自己的特色,不能按照西方的博物馆的内容去设计。如何设计有自己特点的博物馆,要从中国葡萄酒和欧洲葡萄酒文化等多方面研究,这都需要各位专家继续挖掘。
博物馆专家、原青岛市博物馆馆长
阎立津:特色是灵魂与生命力
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,全国对旧的建筑和遗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,这是很令人振奋的事情。旧的建筑和遗存有灵魂有生命力,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大酒窖和威士忌生产线感到振奋的原因。
青岛葡萄酒遗址价值非常珍贵,要高度利用和发展。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导向和主题,青岛葡萄酒文化展示既要和中国的、世界的葡萄酒文化密切联系起来,又要有自己鲜明的青岛地域特点及浓郁的民族特色,这样就有了地域品牌的灵魂和强大的生命力。第二,遗址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,贴近现代生活的脉搏,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。文化展示区、遗址保护区都应该与青岛葡萄酒品牌相结合,赋予品牌厚重文化价值,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。
品牌建设专家、青岛联合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 杨德才:文化也要讲“三产”
我做了21年的产业研究和企业战略研究,主要从企业和产业的角度谈文化中的三个产业概念。
第一是产业历史,讲好过去的故事。我们有这么多历史的东西摆在面前,所以要理直气壮地讲。我们不是编故事,而是把故事还原出来,把历史讲出来,把原料、生产、工艺、品牌讲出来。
第二是产业运营,理好产业链节点。从种植、酿造、生产、包装、物流、销售等工艺流程,到相关的文化研究、学术交流等相关要素都是运营点。葡萄酒文化有自己的文化基因,要很好的进行再国际化,实现和欧洲葡萄酒文化的重新接轨。
第三是产业创新,做新产业的孵化。青岛葡萄酒厂旧址,完全可以建设一些产业相关的孵化器,把产业生态建起来。要从这样的角度进行研究、设计、战略规划,进行招商和运营,而不仅仅是只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。
青岛民俗文化研究学者,青岛民俗博物馆研究馆员 姜峰:注重多媒体互动体验
从项目背景上,我认为青岛葡萄酒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,特别是青岛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,打造博物馆城,时机非常好。
大酒窖这么多年在这里沉睡非常可惜,今天我们把它挖掘出来。如何去展示?大酒窖是重中之重。我的设想是,在酒窖中不仅有静态展示区,还可以结合多媒体互动体验,把工艺流程、酿造技艺等通过动态体验方式进行展示。在博物馆、酒窖、文化产业区可否结合多媒体视觉体验做一些设计,比如3D视觉体验区,可以制作一个酒庄的3D背景墙,打造葡萄酒庄的视觉效果,结合3D、VR技术,让游客身临其境,感受葡萄酒饮用的文化情调和休闲、惬意的氛围。
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协会会长 胡文效:用创新驱动发展
青岛葡萄酒博物馆整体规划,无论是从项目的设计还是立意、创意,都很有创新。葡萄酒文化的建设是政府、社会、全行业共同的责任,作为企业投资建设博物馆,目标应该非常明确,就是聚焦到塑造、提振青岛葡萄酒品牌。
此外,我建议博物馆把百利先生、华东和青岛葡萄酒背后的故事串起来,把对青岛葡萄酒、华东葡萄酒发展史上有贡献的人物凸显出来,通过人和故事来传播品牌,承载文化内涵。
我认为很有必要建立葡萄酒研究院,和青岛大学联合开展研究,丰富研发平台,实现大学和产业之间的对接。博物馆是讲过去的故事,研究院是抓当代的创新,当代的创新就是未来的文化,我们应该抓住当前的创新,依靠创新驱动企业发展。
青岛北部民族工业研究学者、李沧区文化馆馆员 李生德:挖掘放大历史节点价值
近年来我对葡萄酒进行了一些研究,很多人都认为葡萄酒是舶来品,实际上葡萄酒在我国从唐朝就非常普及。史料记载,唐朝的军队打到吐鲁番,得到了葡萄酒的生产工艺,而一些古代诗歌也有很多关于葡萄酒的记载。在葡萄酒文化方面,我们是有自己的历史的。
建博物馆,我觉得首要的是创意,创意应该走在一切的前面。我们完全可以用历史文化的线索和线路,重新给我们现在要做的文化产业和博物馆新的启示。比如1954年,周总理率领我国政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,在记者招待会上,周总理用青岛葡萄酒厂生产的香槟招待外国客人,受到现场来宾称赞。因为这个事件,我们的产品第一次被外界所识。我们在建博物馆的时候,应该把这个事件放大、做大。
青岛市葡萄酒协会名誉会长,原青岛大学党委书记、校长,山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夏临华:大力支持葡萄酒研究院建设
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认为首先是传承。葡萄酒文化虽然有着浓郁的欧洲文化特征,但是一样可以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结合,通过中国文化营造很好的品鉴葡萄酒的环境,比如琴棋书画、中华诗词、民族音乐等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,青岛喝葡萄酒的地方很少,专门喝葡萄酒的酒吧也不多,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。
我非常赞同成立葡萄酒研究院的建议,青岛大学将在学科上给予支持。我们有很多酒类的分析测试专业,我们有很多的专业教授和专业学科,我们还有文学院、中文系、音乐学院、美术学院等丰富的资源,只要有需要,我们大力支持葡萄酒研究院建设。
文史专家、青岛城市化和人文思想史学者 李明:给后代留一些遗迹
关于葡萄酒历史,最美时洋行在青岛葡萄酒发展史上至关重要,它的影响力一直到战后。
关于葡萄种植,我们目前看到最早葡萄种植的资料有两个,一个是《山东德邑村镇志》,记录月子口有葡萄种植,第二个是《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》,记录最早引入的时间接近1901年,每年引入的数量都有记录。
关于葡萄酒饮用,1914年前的文献记载不是很多,《青岛围困日记》记载1914年10月8日,德国人卡尔·约翰去伊尔梯斯兵营看望儿子,送了一瓶葡萄酒给士兵们饮用。
关于酒窖,早期青岛有大量的民用酒窖存在,有记录的就是中山路1号德国水兵俱乐部,在地下室里建有葡萄酒窖。大量的私人住宅里面也有酒窖。
我建议博物馆尽量保持大酒窖区域的原貌和现存的遗迹,让我们这一代给后人留下真正有价值的东西。
青岛市葡萄酒协会会长 张镇安:天时 地利 人和
青岛葡萄酒博物馆建设可以借鉴奥帆博物馆的成功案例。当年,我接待一位国家领导人参观奥帆博物馆时,领导问青岛建这个博物馆是干什么的,我脱口而出说这是世界唯一的博物馆。为什说世界唯一?是因为我们的奥帆博物馆有着自己的特色优势。这一点上,青岛葡萄酒博物馆要很好地思考自己的定位、特色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民生活的提高,葡萄酒文化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。法国有阿尔卑斯山矿泉水,青岛有崂山矿泉水;法国有酒庄,青岛也有葡萄酒庄。我们的酒庄从种植到加工酿酒再到销售可以一体化管理。建博物馆,从建设、策划、规划到最后的用途,一定要具备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要建一个历史上悠久的、专家认可的博物馆不容易,在各方面都需要反复论证研讨。